|
主题:什么是疫苗?为什么接种后依然会被感染?一文解释疫苗的真正作用 (收藏主题) |
什么是疫苗?为什么接种后依然会被感染?一文解释疫苗的真正作用
“医生,上海、长春那边不是已经接种疫苗了吗?为什么疫情还这么严重?” “医生,我已经打了3针疫苗,听说还有第四针,这不是没完没了吗?”
不知不觉中,中国的新冠疫情已经存在了2年半的时间,这期间虽然没有再爆发全国性的大流行,但是总有局部的地域性爆发,从广东到河南,从东三省到上海,疫情似乎总是无法“断根”。特别是最近的上海疫情牵挂着全中国人的心,每天破万的感染人群让人震惊,而随着感染人数的不断上升, 让上海成为了及武汉以后第二个感染人数超过10万的大城市,从而不得不选择封城,让人唏嘘。
根据官方的数据显示,在中国新冠疫苗政策不断推行的背景下,中国的成年人群中以及有超过90%已经接种过至少1针新冠疫苗,而按照理想的情况下,新冠疫情会随着疫苗接种人群的不断扩大而逐渐消失,但有人发现许多人即使接种了疫苗依然会感染新冠病毒, 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接种了疫苗还有感染,是不是说明疫苗没用呢?其次,随着第三针——“加强针”疫苗的落地,有些专家开始呼继续第四针疫苗来应对奥密克戎病毒, 这又让人怀疑,难道我们要一直不断的接种下去吗? 以上种种疑问的产生其实是大家对于“疫苗”的概念和作用有误解,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疫苗是怎么出现的,以及它到底有什么作用? 一、什么是疫苗?它是怎么来的? 疫苗的定义为 用微生物或其毒素、酶,人或动物的血清、细胞等制备的生物制剂,具有预防、诊断和治疗的作用,接种后可以引起机体对于特定的疾病产生免疫力和抵抗力。别看现在的疫苗都是装在玻璃瓶里那么“高大上”, 其实最原始的疫苗是直接从患者身上提取,然后种植到健康人身上来产生免疫力的。
人类最早用“疫苗”来预防的疾病就是曾让人闻风丧胆的天花病毒。根据历史资料表明在天花疫苗没有发明之前,天花病毒已经在全球造成了数千万人的死亡,是第二名鼠疫的3-6倍,然而正是 这种致命病毒却是人类最早且目前唯一彻底消灭的病毒,其根本原因就是天花疫苗的发现。
在古代的西方和中国都流传过一种人痘接种术来对抗天花,即直接从病情不严重的患者身上提取脓液,然后接种在健康人的身上,由于没有对病毒进行稀释,所以这种直接接种的风险很大,接种的人死亡率较高。直到1796年著名生物学家琴纳发现挤奶工的手上会有一些小型的肿块,而这些肿块是因为感染牛痘而产生的,更惊奇的是这些挤奶工很少因为感染天花而死亡, 琴纳通过不断研究后表明牛痘病毒和天花病毒的结构非常相似,因此可以让人产生足够的免疫力,而牛痘病毒毒性却较低,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和死亡率很低,是非常安全的“疫苗”,正是因为 牛痘接种法的出现,才让人类渡过了天花肆虐的中世纪。 天花疫苗的发现是人类免疫史上的突破 ,但其成功也有一定的偶然性,毕竟不是所有的病毒都能“恰好”找到结构类似、毒性不强的同类病毒,从而提供给人类进行接种。 但随着微生物学、免疫性、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于疫苗的研发已经从被动的偶然发现,进步到主动的去了解和研发相应的疫苗,可以说只要弄清楚某种病毒的结构和性质,人类就可以通过疫苗开发的技术来研制相应的疫苗,这种从“被动防疫”到“主动攻击”的变化, 让人类克服了许多曾经让人“闻风丧胆”的传染病, 如白喉、狂犬病、脊髓灰质炎、麻风病等,虽然依然会偶尔有患者出现,但已经不会导致大规模的流行,就这一点来看,疫苗“功不可没” 。 二、疫苗到底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即使接种了还是会感染? 接种疫苗会产生抵抗力,那为什么有人接种后依然会被病毒感染?相信在很多人的心里会有这样的疑问,产生这种误解其实是因为对病毒和疫苗的概念和特性有所误解所导致的。
一种病毒主要两种能力, 即传染性和致病性。 大多数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但致病性并不强,即容易感染,但临床症状并不严重或者病情隐匿,因为人体是病毒的宿主,致病性太强会导致病毒也同时死亡, 例如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都是属于这一类; 极少数病毒同时具备较强的感染性和致病性,这导致其具有超高的感染率和病死率, 例 如鼠疫病毒、埃博拉病毒、天花等。 1、疫苗对于病毒传染性的作用有限 那疫苗究竟是针对病毒的哪一种能力呢?还是两种能力都有限制呢? 答案就是疫苗更多针对的是病毒的致病性,但对于传染性作用有限。
从根本上说, 一种病毒的传染性到底有多强,其实与病毒本身的结构相关,而人体是无法决定病毒的传染力的,也就是说我们接种了疫苗是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却无法改变病毒本身的传染性的,特别是一些为了适应环境而不断变异的病毒,其传染性会不断的增强, 典型的例子就是如今的奥密克戎病毒,其传染性相较于德尔塔变异株已经提高了近10倍。 2、接种疫苗是为了降低病毒的致病性 既然接种疫苗无法减轻病毒的传染性,那它解决是到底是什么问题呢? 答案是疫苗接种可以大大降低病毒的致病性。 一种病毒的致病性是 由病毒本身的毒性和人体的免疫机能共同决定的, 如果人体的免疫功能够强,即使感染了病毒也不会致病,例如疱疹病毒, 其实我们很多人身上都有疱疹病毒,但是由于机体免疫能力够强,所以它被限制在人体的神经节中,很多人终身都不会发病,但少部分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放化疗人群等)由于免疫功能的下降,导致疱疹致病性增强,从而引发带状疱疹性疾病。 疫苗接种后,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根据疫苗会产生多种免疫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抗体等,同时也会让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强烈的“免疫记忆”,当同一种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人体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免疫反应,产生更多保护性的物质,尽量将入侵的病原体杀死,从而减轻其对人体的损伤。 这种接种疫苗后的免疫效应,其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人体的免疫机体,从而降低病毒的致病性,达到这个目的后就可以产生“即使感染,但不会生病或者死亡”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本次上海疫情是以无症状感染者居多的根本原因,因此不要再说疫苗没用了,它其实时时刻刻都在保护着你的身体健康。 三、既然天花能够被彻底消灭,那新冠病毒能被彻底消灭吗? 天花病毒是人类第一个且唯一战胜的病毒,在其之后,无论人类科技如何发展,疫苗接种如何努力,都无法彻底解决某种病毒或者细菌的感染, 这是因为天花病毒具有其特殊的性质,人类对抗天花病毒成功是无法复制的。
首先,天花病毒只能感染人类,不会感染动物,这就保证其不会在人类和动物之间发生交互性传染,大大降低了其发生突变的几率,与之相反的冠状病毒却可以是人与动物共同存在的病毒,这也加大了其发生突变的几率和传染途径; 其次,天花病毒的病因序列不长,特异性高,本身是不容易发生突变的,这就导致只要人体接种了天花病毒就会对其产生较强的抵抗力,这样人体就不再是适合天花病毒生长的“土壤”; 第三,天花病毒致病性很强,死亡率极高,所以很多情况下来不及传播就消失了。 综上所述, 人类战胜天花病毒是具有偶然性的,而这种偶然性更多取决于病毒自身的特性,人类其实能做的就是预防和治疗。特别是许多病毒本身为了适应性的环境而不断地进行突变、进化,这就导致即使接种了这种类型病毒的疫苗,却不能预防那种类型的突变病毒,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均是如此, 所以想要像战胜天花一样彻底消灭新冠病毒是不太现实的,我们要做的是不断去适应,就如同病毒适应我们一样。 四、为了治疗新冠病毒,难道我们要不断地接种疫苗吗? 既然新冠疫苗在不断进化,我们的疫苗又不能完全阻止病毒感染,难道我们要一直接种下去吗? 答案是根据新冠疫苗的致病性再决定是否需要继续接种疫苗。
再次强调,接种疫苗的目的是降低致病性,而不是杜绝传染,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国才会在广泛疫苗接种的大背景下依然采取封城、区域封闭等措施来抑制病毒的传播。 从现有的数据来看, 这几轮新冠疫苗的接种效果是明显的,例如 上海疫情中仅90%的人群均为无症状感染者,而香港疫情的数据来看, 没有接种疫苗的病死率是3.2%, 接种1、2、3针的病死率分别是0.96%、0.14%、0.03%。 从这些数据来看,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降新冠病毒的致病性,从而降低感染后的病死率和临床症状。 那我们还要接种新的疫苗吗?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由两个条件决定: 第一、病毒的致病性是否会发生变化;第二、目前的疫苗接种的免疫力是否还能达到抑制病毒致病性的作用。 1、病毒的致病性是否发生变化 从生物学的角度而言, 病毒发生变异的目的是增强其传染性,而增强传染性的同时或多或少会减轻其致病性,因为致病性越强越会导致病毒更容易被发现,所以目前而言,奥密克戎病毒的传染性要强于德尔塔病毒和拉姆达病毒,但其致病性却没有明显提升,反而有所下降, 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进行新一轮疫苗接种为时尚早。 2、疫苗免疫力是否还能达到抑制病毒致病性的作用 但病毒的进化是充满未知的,例如最新发现今年3月在英国发现的奥密克戎病毒结合体—XE变体,其传染力有远远超过奥密克戎,但致病性尚不明确,再例如非洲曾经发现新冠病毒与艾滋病病毒的结合体,其致病性超过了一般的新冠病毒,但传染力不强。 所以虽然目前的几轮疫苗接种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群体免疫的基础,但能不能足够应付新型病毒是未知的,如果新冠病毒的致病性超过了疫苗的免疫能力,例如死亡人数上升、发病确诊人数上升等情况,则可能依然要进行新的一轮疫苗接种。 四、总结 综上所述,疫苗是人类战胜新冠疫情的有效武器,但其主要是提高人体的免疫力,降低病毒致病性,但对于传染性影响有限。其次,是否要进行新的疫苗接种是要根据病毒致病性的变化而决定的,如果病毒致病性增强,则的确需要进行新的疫苗接种,因此希望大家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与疫苗接种。 |
|
分享到 | |
支持(0) | 反对(0) 顶端 底部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