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华夏古法太极养生网 >> 学员论坛 >> 学员论坛 >> 学员交流 >> 查看帖子
<< 返回列表 上一个主题 下一个主题 打印本帖 复制本帖地址
 

2142

查看

0

回复
主题:长夏时节如何养生 (收藏主题)  
admin 当前在线
级别:管理员
发帖数量:447
用户积分:14835 分
登录次数:2349 次
注册时间:2007-03-30
最后登录:2024-11-23
admin 发表于:2020-07-27 16:02:09   | 显示全部帖子 查看该作者主题 楼主 

导语:长夏的养生,重点是饮食清淡易消化,少吃生冷护脾胃。

       随着天空的斗转星移,地面上春夏秋冬季节的更替,阳气的展发运动和上升运动,内收运动和下降运动,周而复始地交替变换,于是地面上的气候有了风、热、燥、寒的有序变化,植物有了生、长、收、藏的生命节律,动物有了生、长、老、已的生命历程。

《黄帝内经》最初讨论这个规律的时候,只有四行,因为只有四季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讲的就是四气,而不是五气,春气“发陈”,夏气“蕃秀”,秋气“容平”,冬气“闭藏”。可是当四行和阴阳结合起来的时候,人们注意到,阳气的展发和上升运动,属于阳性运动,阳气的内收和潜降运动,属于阴性运动,气的运动趋向由阳性转为阴性的时候,中间肯定会经过平稳的过渡。这就像我们往空中扔篮球,当篮球升到最高点要转为下降的时候,会有短暂的停顿一样。

这个过渡时段,是在夏季的最后18天,《黄帝内经》把它叫“长夏”。

在长夏,阴雨连绵,暑热未退,秋风未至,人们有什么感觉呢?

气候闷热潮湿,就像北京人所说的桑拿天。这个时候,植物已经开花结果,果实正在逐渐成熟。动物已经怀孕,胎儿正在逐渐长大。自然界的各种生物,处于化育下一代的过程。于是就把“中央”、“长夏”、“湿”、和“化”归为一类。这个时候,阳气的上升运动和下降运动相均衡,展发运动和内收运动相均衡。阳气的运动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古人用“土”字来代表这种运动状态。因为土壤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是看不到它的运动的,于是,就有了五行。

人们又意识到,不仅是夏末阳气的运动是相对平稳的,当阳气的运动由春季展发转为夏季上升的时候,由秋季内收转为冬季潜降的时候,由冬季潜降转为第二年春季展发的时候,都有一段相对平稳的过渡,分别是在春季、秋季和冬季的最后18天。于是古人又有了“土旺四季”的认识。

不过《黄帝内经》并没有直接说“土旺四季”这四个字,《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意思是说,脾在五行中属土,处于中央的位置,通常是在春夏秋冬四季来辅助肝心肺肾四脏功能的,在四季中各主管18天的时间,并不单独主管一个季节。于是后来的人根据这句话,总结为“土旺四季”,但这里四季的“季”字,不是季节的“季”,而是孟仲季的“季”,孟仲季是对季节早中晚的排序,孟春是早春,仲春是春季的中间阶段,季春是春季的最后阶段。所谓“土旺四季”,是指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最后阶段,也就是季春、季夏、季秋、季冬这四个“季”,都是土行占主导地位、主持工作的时候。4个18天合起来是72天,其他四行各主时72天,5个72天,正好是360天,是斗历、星历的一年。但在《黄帝内经》里只有长夏,没有长春、长秋、长冬这样的名称。因为长夏最能代表土行平稳稳定的特征。

我们曾经引用过《黄帝内经》的话,“五气运行,各终期日”,“五运更治,上应天期”,意思是说,阳气的五种不同运动趋向或者状态,各自主管的时间,是有固定天数的。这个固定的天数,现在就有了答案,就是各自主管72天。

说土行居于中央,不是指斗柄的指向,而是指长夏处于一年的中间阶段。人体和土行通应的是哪些脏器?其实前面已经有了答案,“脾者土也,治中央”。《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脾胃为“仓廪之本……通于土气。”《脏气法时论》说:“脾主长夏。”都说明脾胃和长夏的土行相通应。

饮食物由胃到肠,一定要通畅下行,这叫胃主降浊。饮食物的营养物质和水液通过脾吸收以后向上输送到心肺,通过血液循环输布全身,这叫脾主升清。降浊和升清相辅相成,平衡协调,才共同完成了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才能化生气血,供应全身应用,因此说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人体后天之本,并把它们比喻为管理粮仓的官员。

长夏是夏季的最后阶段,自然界闷热潮湿,人体阳气仍然是浮盛于外,而体内的脾胃阳气,相对不足,人们在这个时候又喜好贪凉饮冷,使脾胃负担更重,于是就造成了呕吐腹泻等脾胃疾病的高发。所以长夏的养生,重点是饮食清淡易消化,少吃生冷护脾胃。

 分享到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ExecutTime} {Else} 页面执行0.04688秒 powered by KesionCMS 8.0 {/Else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