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华夏古法太极养生网 >> 学员论坛 >> 学员论坛 >> 学员交流 >> 查看帖子
<< 返回列表 上一个主题 下一个主题 打印本帖 复制本帖地址
 

7525

查看

0

回复
主题:我的习武与养生之道 (收藏主题)  
admin 当前在线
级别:管理员
发帖数量:447
用户积分:14835 分
登录次数:2349 次
注册时间:2007-03-30
最后登录:2024-11-23
admin 发表于:2012-01-08 11:58:26   | 显示全部帖子 查看该作者主题 楼主 

             我的习武与养生之道

                                          南充——贾小霞

中国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富有东方文化的神秘色彩,充满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底蕴的魄力。武术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完美结合的东方文化的典型之一。

我天性活泼、开朗、直爽、倔强,人们都说我具有小伙子的气质。

从小我酷爱武术,崇拜历史上的武侠英雄。儿时我家住在果山公园附近,经常在公园里看见有人在练武功,我就在一旁模仿,如压腿、蹬马步、翻跟斗等等。常因此而迟到家,没少挨母亲的打骂。在上小学和初中时期,少林六合掌门人喻俊卿老前辈,在果山公园里带弟子练功,我经常和哥哥、弟弟进入公园窥视,能从一、两米多高的围墙跳下去,然后俯身判断是否被公园看门人发现,一旦发现马上从看门人相反的方向逃走。过后常被看门人状告到我母亲那里,免不了要被严苛的母亲打得双脚直跳,或者是双手抱头,而不敢“鼠窜”。还时常被母亲戏骂为“飞贼”,更令人屈辱的是前面还要加一个“女”字。我工作成家以后,丈夫家住在绸厂宿舍,正好与武术家蒋吉庭老前辈一个院子,常常看到他带弟子们练板凳对打,脚一踩后跟一勾,眨眼工夫板凳马上上手劈头就打,也颇受一些武术精妙招式的熏陶,更加深了对武术的热爱。从此步入了习武之道。

通过习武,使我在意志品德上得到了培养和锻炼,练武术使我这个倔强的女性逐步养成了一种正直、善良、坚韧不拔、刻苦耐劳、奋力拼搏的顽强精神,使我在今后的人生中受益匪浅。

参加工作后,我激情满怀,壮志凌云,为了展示自己,我将习武养成的那种精神融入到岗位上,使我勇往直前地面对一切困难,从而每年都被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和优秀党员。我不管在上班工作时期和成家做母亲这段历程中,没有忘记习武之事,总是要忙里偷闲练一练,以自然之身,习自然之道。

我下岗后,小孩也长大成人了,有了较充足时间,拜在南充市著名拳石中玉老前辈门下,较系统地学习了各门各派太极拳、太极剑和石老师编创的花枪、花剑、花棍、花刀、花拳等系列武术。研读了太极拳、剑等武术方面的理论著作,在老师和同门的指导和帮助下,使我从理论到实践有了一个飞跃。武艺不断提高,多次参加了了省、市、区的武术表演和比赛,荣获多项荣誉和奖励。

通过学习武术,使我对中华武术文化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武术的学习是一个以武术的形式培养个人品行修养的很好方法。武术是武力的一个使用形式,但武术并不注重以武力征服别人,止弋为武,更重要的是真正学好中国传统文化和领略武学真谛,要文武并重,武术套路练的再多,讲不出来为什么要这样做,做出来有那些用法和含意,否则就是一介武夫。至高境界的武术是在武术的形式下的以柔克刚、以德服武、以防为攻的人性化的、富有品质的个人与武术的结合。练武必须以德为先,否则就会误入邪途,一个没有武德的人,他的武艺再高也会受人唾弃。我认为习武之人,必须具有高深的道学,高尚的武德,高超的武艺。只有做到了这三高,才算得上传统道学、以道显武;以武演道的明师。

在半百之年后,我感悟到,习武应当与养生相融合。因为习武也要选择对自己有利于调节身心平衡的项目来练,练好了养生,练不好会伤身,尤其是老年人应以养生为主,习武为辅。从此,我把精力放在养生的探索上。

 天下事相生有因,人间事相逢有缘。2005年,有缘拜识了武当山内家拳宗十五代传人,原武当山三丰功夫团副团长兼总教练、〝性命双修养生功〞传承人王理东老师。从此我用心修练了道家“性命双修养生功”法:是以原生态、武当山道观内的镇山之宝(五根养生功法)为基础的、天地人三合一的养生功法。又学习了古法太极养生功、太乙经络养生功、太乙阴阳五行五势养生功和八卦、五行拳、功架拳等内家养生功法。遵循“道以养性修神,法以益寿延年”的道家养生要旨。修性,修养人之天赋本性与性体之性;修命,修养人之命运之命与形体之命,性与命二者密不可分,更不可偏修。因性与心,相依相生,命与身相依相成。性与命的修养,心、意、性而养神;修命,以修养精、气、神而养形。

 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乃“性命双修”之大成。我在修练命功时,将学得的“五根养生功法”和“功架”等功法熔入在以前习武时学的各种拳、剑、刀、枪、棍、扇等套路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原来那些表演套路,变成了有深刻内涵的招式,腿的力道有厚重之感,提升了功法的韵味,受到了同行的赞肯。在修练性功时,主要以学的“道丹法”、“无极桩”、“功架”和静坐等法,融合贯通于内养功法之中,效果十分明显。修性,以修养

通过学习道家的养生功法,我感觉到习武为我养生打下了良好的体质基础,而养生又丰富和升华了我习武的内涵和功力。两者相得益彰。

修练“性命双修养生功”的过程,我认为实质上是道家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练神还虚,炼虚合道的过程。首先养精、气、神成为益寿之基。而炼精之道在于身,炼气之道在于心,炼神之道在于意,身心相交,精气相合,则可生神,神生性,气生命,“性命双修”成为延年之本,健康之道也。

养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久远,内涵深奥。养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医药、武术、营养、心理、体育、教育、卫生、哲学等多种学科。据我多年习武和养生的体会,要养好生,应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明确为谁养生。天道自然,人道自我。不少人认为养生是为自己,这是片面的。养生是对家庭和社会的一种责任。一个人生病往医院,要牵动一家人和所有关心爱护你的人、单位都为你担心、操劳,破费等等。个人患病是小事,给社会带来的负担是大事。人以健康为本,健康能使个人少受罪,亲朋少受累,节省医药费,造福全社会。养生的动力源于责任,责任源于爱,无爱,就无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讲,养生是人们完善自我,指向理想人格的尺度和渠道,是锻造最佳生命质量的熔炉。养生是一种责任,这责任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境界。为了责任,每个人都应注重养生。

二、养生养什么?养生要养心。中医学认为,心在人的脏腑中居君主之位。古人云:“养心,乃养生之本” 。“养生以养心为主,故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不病”。人的心理健康重于生理健康。正如《内经》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历代养生学家都把养心作为摄生之首要。中医认为:心的功能是主血脉运行,心  又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神明,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和意识状态。古人讲全凭心意练功夫。练功要素中的〝调意〞实际也是调节心这一生理活动。故亦有谓之〝调心〞,只有把人的心态调好了,养生才有效果。

三、要有恒心。持之以恒,是养生的先决条件。养生非一日之事,而是贯穿整个一生,是一辈子的事;养生非一日之功,而是在日积月累的一生一世中所获得。要养成习惯,把养生溶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只有以恒坚持,必有一得,所谓滴水穿石,功到自成。

四、要有悟性。悟性是养生的潜能。悟,是人们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感知,这种感知是在人心清净之后方能获得。如你心不清净,心中就没有可容真知的空间,而人一旦得到这种真知,养生也会获得巨大的潜能。悟性是建在立体悟的基础上。“空”,是悟性的最高层次,只有“空”了,才能真正大彻大悟。悟是一种灵感。养生须多因一果,缺少悟性难有善果。谁具有悟性,谁才能将自已置于时空中的最隹位置。悟在哪里?悟在脚下,悟在灵感,悟在不言中。要得到悟性,必须抛弃狂妄的自以为是。悟不能赠予,不能继承,不能代替,只有用心体会,去探寻,去感知。人只有专一,一旦进入空的境界,悟也在其中了。恒有度,悟也有度。找到了悟性,就等于找到了养生延年的真谛。

五、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是要科学运动,动静结合,把握好量和度;二是要合理膳食顺乎四时之令,节气之变化,饮食合于脏腑,养育生机。春养脾气,夏养肺气,秋养肝气,冬养心气,四季而养脾气,方益于养生;三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探索调整好自己的生物钟,顺应天时,起居有常,储蓄健康,防范于未然。

习武和养生从广义上讲,它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从定义上讲,习武的内涵远没有养生的内涵广义。如何将习武与养生有机的结合,则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而择习之。

在博大精深的养生学面前,我永远是一个学徒。我要不断探索养生之道,把养生融入我的一生,为养生而终生悟道。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于南充

 

 分享到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ExecutTime} {Else} 页面执行0.04688秒 powered by KesionCMS 8.0 {/Else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