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俱乐部总教练≡≡视频点播≡ |
您当前位置:中国华夏古法太极养生网 >> 养生专栏 >> 浏览文章
长夏时节养生法则大家都知道一年有四季,其实在中医学里有“五季”之说,除春、夏、秋、冬外,小暑节气到立秋节气之间这一个月被称为“长夏”时节。进入小暑节气,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开启一年中的最热模式,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长夏时节除了高温酷暑外,湿度也大,在这样闷热的天气里,想要保持身体健康,一定要注意以下4个方面。 调理脾胃 自然界的五季刚好对应人体的五脏,春应肝,夏应心,长夏应脾,秋应肺,冬应肾。长夏之季,人体易受湿热邪气的侵袭,出现体倦乏力、头身困重、食欲不佳等脾胃失调的症状。中医学认为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精微,脾胃失调会引起各种疾病。因此,暑湿重的长夏时节,应注意调理脾胃。 首先,在饮食调养上我们要以清淡适量为宜。多食清淡解暑、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如绿豆、红豆、黄豆等豆类,苦瓜、冬瓜、丝瓜等瓜类,鸭肉、猪肉、鸽子等肉类,桃、杏、西瓜等应季水果,薏米、莲子、山药、菊花、绿茶等药食两用的清暑化湿之品等。湿热的天气是细菌、病毒的有利繁殖时机,尽量不吃或少吃冷饮冷食,不吃任何腐败变质的食物,防止病从口入。其次,中医学认为脾主肌肉四肢、适当地肢体运动锻炼也可起到强健脾胃、消暑化湿的作用。但运动不宜过劳,大量的出汗耗能反而对身体不利。运动时间以早上九点,下午五点左右为宜,运动方式以游泳,练太极拳等为佳。另外,足三里穴(双腿外膝眼下方三寸处)是调理脾胃的重要穴位,我们可以通过经常点揉、刺激这个穴位来起到调理脾胃、运化水湿的作用。 养心安神 长夏时节,炎热潮湿,气温高,气压低,容易让人心情烦闷焦躁,引起食欲下降、乏力倦怠、失眠少神等症,“心静自然凉",故宁心静神尤为重要。中医养生主张一个“平”字,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不管是高兴或是悲伤都不要太过激动,平时注意舒缓紧张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一方面,我们要经常检查自己的情绪,设法尽早尽快地纠正不良情绪,使自己从容和缓;另一方面,培养一些良好的兴趣爱好,可以产生积极乐观的情绪,并能陶冶情操,从而起到移情养神、安度暑季的作用。只要上述两点做好了,精神自然会饱满,会心情愉悦,这就是夏日精神调养的基本法则。 合理避暑 长夏时节,天气炎热,最易中暑,此时外出,应调整时间,避免中午高温时外出,以伏藏避暑。但人们在暑季常常习惯于长时间呆在低温的空调环境中,而在长期低温条件下,人体自身产热、散热功能失调,抵抗力下降,容易诱发 “空调病”,因此,如无必要,尽量少吹空调,室内温度控制在26~28℃为宜,不在空调房内吸烟,还应适时开窗通风,每天要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食用消暑食品也是度伏天的方法。西瓜是消暑佳品,但我们从冰箱里拿出来的西瓜一定要放置半小时后再吃,中老年人、儿童、脾胃虚寒的人不宜多吃,太凉吃容易伤脾胃,引起消化不良或腹泻。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可使身体出汗,以加快代谢,祛暑降温及排除毒素。民间还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由于长夏时节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凳等,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所以,在散步纳凉时,一定要注意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凳上。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治未病”的一个重要特色,中医学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此针对一些入冬常发的属于虚性、寒性的宿疾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可以在夏季气温升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时节里,在中医指导下,通过服药、食疗或贴敷膏药等方式,改善人体的功能状态,增强抗病力,使这些宿疾得以恢复,以达到标本兼治、预防保健的作用。当然,“冬病夏治”的具体操作比较专业,应该在正规的中医指导下施行为宜。 以上几点是安度长夏时节的基本养生法则,也通用于整个夏季,如能灵活掌握,合理运用,自可身心安和,并能健康、充实的度过夏日。 |